“上一部火一部”的上海老建筑可不只是“配角”,老电影里的它们还是珍贵史料

娱乐 2022-02-13 13:29:20
68阅读

本文转自:上观

2021年末,电影《爱情神话》凭借颇具上海特色的对白和场景,刷屏朋友圈。许多人趁着春节假期,打卡了剧中取景地,比如水果店所在的延庆路,小皮匠修鞋店所在的五原路,还有老白画展所在的马利美术馆……

充满地域风情的风貌保护街道和历史建筑,成为人们打开上海的另一种方式。近年来许多热播剧中的上海老建筑,也吸引了众人打卡。但你可知道,它们不仅仅是影视剧中的“配角”,更是弥足珍贵的史料。

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历保中心了解到,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有多部知名影视作品在上海实地取景。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,上海开启大规模建设,城市面貌有了诸多变化,但是那些被定格在镜头里的建筑,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们保护下来,成了这座城市变化过程中最特别的见证者。

变化的天际线

作为上海著名地标,外滩建筑群、外白渡桥已经是影视作品里的常客,不过不少是来自影视城的布景。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《团结起来到明天》不仅选择在真实的外滩取景,而且局部封闭部分区域,这在后续电影的取景手法中是较为罕见的。

《团结起来到明天》影片中的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

当然这种取景方式取决于该片的历史价值。《团结起来到明天》摄制于1950年,而在前一年上海刚刚取得解放。其主要剧情是上海解放前夕,某纱厂工人在地下党领导下展开罢工斗争,终于在全市工人和学生的支持下,取得了罢工斗争的胜利。当人民解放军即将抵达上海之际,张世芳又领导全厂工人展开护厂斗争,组织工人护厂队,粉碎了国民党等势力的阴谋。

从黑白画面中,我们依然能清晰辨别出坐落在外滩沿线的原怡和洋行、原扬子水火保险公司、原横滨正金银行,还有苏州河畔的上海大厦等著名老建筑,外滩整体风貌和格局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。

在1959年上映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作品《聂耳》中,可以看到当时的外滩天际线还比较平缓,所以在影片中出现的原汇丰银行大楼、原江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2号和原交通银行大楼也已经算是比较高的建筑。经过几十年发展,如今的外滩一线建筑后方已经高楼林立,整个天际线也有了更多层次和韵律。

《聂耳》影片中平缓的外滩天际线

两次复原与“减负”

1959年上映的《聂耳》是一部彩色音乐传记片,它讲述了爱国青年聂耳从云南来到上海,接受进步思想,投身群众运动,逐步成长为人民音乐家的故事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影片中的主人公登上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华塔,这是上海市中心唯一的千年佛塔。1953年到1954年,由两位中国著名古建筑大师刘敦桢和陈从周作为顾问,在上海相关管理部门的主持下,龙华塔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修复工程,按照宋式宝塔进行复原。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,就是复原到宋式原貌的龙华塔。

《聂耳》影片中的主人公登上龙华塔

片中宝塔,刚好呈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那次复原修缮之后的样子。当时人们去除了清代增加的擎檐柱等,恢复了宋式斗拱和出檐。在修复中,建筑师们还意外发现了宋式砖拱额枋、鸳鸯交手拱,塔下更有宋代的瓦当(一种建筑附件)。这些发现,进一步确认了龙华塔的兴建时间。

2021年,龙华塔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整修,还拆除了依附在塔身的景观灯,为其减负,让宝塔重新散发光彩。

龙华塔今貌 来源:徐汇文旅

永远的“建筑地标”

1962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影片《魔术师的奇遇》,主要取景地也在上海。它讲述了被反动派逼出国外的魔术师陆幻奇回到上海,寻找失散二十多年的儿子阿毛和老友王小六的故事,主演是我国著名演员、陈佩斯之父陈强。

影片中出现的科学会堂一号楼,如今已经成为南昌路的地标。这座建于1919年的法国古典式两层花园洋房,拥有约6000平方米的花园,园内绿树成荫、碧草如洗,风格典雅,美观别致,怡静入画,百年来外貌几乎不曾改变。

影片中的科学会堂一号楼

科学会堂今貌

上海科学会堂成立于1958年,刚好是在这部电影拍摄前不久。“科学会堂”四个大字是由共和国首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题写。如今,科学会堂所在楼群已经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
在片中,陈强所扮演的魔术师乘车驶过了一处建筑群,它现在已经是上海代表性建筑——上海展览中心,原名中苏友好大厦。在影片拍摄时,中苏友好大厦刚刚建成5年左右,这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市内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,属于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。当时,住在市区的人们抬眼就能看到大厦顶端的红色五角星。

影片中的上海展览中心(中苏友好大厦)

上海展览中心今貌

2021年,上海展览中心进行大范围修缮,最具特色的百米钢塔和红五星率先完成修缮。近日,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基本完成,升级改造后的多片花园以全新面貌对市民免费开放。

消失的雕塑

1962年,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《女理发师》,主要讲述家庭妇女冲破旧想意识的束缚,积极参加服务性行业的故事。

片中镜头给予特写的人像雕塑,来自四川中路133号的卜内门大楼。卜内门大楼始建于1922年,由英国建筑师设计,主立面也呈英国新古典主义仿欧洲文艺复兴风格。除了券形拱门、券形落地窗、科林斯立柱之外,不少楼层还有带有各式各样的雕塑。

影片中的卜内门大楼和墙面雕塑

自落成起的100年里,卜内门大楼多次易主。它曾被日军征用过,新中国成立以后,由上海商业储运公司接手,再后上海新华书店发行所进驻该楼,紧接着上海新华书店总店也搬入此楼。这两年,卜内门大楼修葺一新,被改成文创空间,举办了多个国际品牌特展。

卜内门大楼今貌

遗憾的是,卜内门大楼入口两侧人像雕塑现已不在,它们拆除于20世纪60年代。影片中的雕像资料或可成为日后修缮复原的参考资料。

夜幕下的繁华

1981年上映的《陈毅市长》讲述了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,陈毅同志带着满身的战火硝烟出任新中国首任上海市市长的故事。为了还原真实的上海面貌,电影取景了许多知名地标,包括外滩建筑群、江西中路215号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、巨鹿路675号上海市作家协会。不过,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数南京东路夜景。

影片部分内景取景地为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

即便夜幕降临,镜头里的南京东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繁华,几大百货公司被霓虹灯带勾勒出轮廓,流光溢彩。

在此之前,南京东路已经热闹了半个世纪。这条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商业街,在上世纪初就汇集了各式商铺小店,在上世纪20年代百货业兴盛之后,又迎来了多座大百货公司,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。到了80年代,南京东路早已是上海人心里最繁华的一条马路,彼时南京东路还在黄浦区指导下进行了全面改造,在商业经营方向和模式上进行调整。

影片中的南京东路夜景

南京东路今日夜景 海沙尔 摄

进入90年代,南京东路的天际线开始长高,一波综合商业楼崛起。最近几年,南京东路打造支马路经济,商业布局也从一条街延伸到周边,形成了南京东路商圈。到了晚上,各色霓虹灯齐上,到处都流光溢彩,各色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。

不变的城市原点

1981年上映的《七月流火》,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,中共地下党员华素英领导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举行义卖活动,为难民筹募寒衣,与日伪特务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。该片比较少见地在滇池路一带取景,记录了附近几栋精美的清水砖墙建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风貌,如原仁记洋行大楼、原益丰洋行大楼。

画面中还多次出现了国际饭店,从当时的画面看,它有着这座城市的制高点。建成于1934年的国际饭店,地面以上高83.8米,是当时全国也是亚洲最高的建筑物,并在上海一直保持着最高纪录,时间长达半个世纪。

影片中的国际饭店

虽然此后上海不断刷新大楼高度,甚至有了高达600多米的上海中心大厦,但是国际饭店有一项荣誉始终没有改变,它至今依然是上海的城市坐标原点。

1950年,为了统一上海市的平面坐标系统,当时的上海市地政局对全市进行测量,以全市最高的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为原点,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。为了方便起见,城市坐标原点不再随意变更,1997年起,国际饭店内部改造时,在大堂内的旗杆垂直处设立了“原点”标志,向社会开放。

国际饭店里的城市原点点位

国际饭店今貌

the end
免责声明: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!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